媒體17日報道,92歲高齡的國家科技最高獎得主吳良鏞院士,16日下午拄著拐杖走上人民大會堂報告台,用35分鐘站著講完了以《志存高遠身體力行》為題的報告。但放眼臺下,大批後排的學生一片片“倒”下,趴在桌上睡去。當天,臺下坐著的是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學的研究生。
  此新聞一齣,立刻引起輿論嘩然。“九旬院士”與“6000名新研究生”、“拄拐站著”與“趴桌睡去”等對比鮮明的字眼,刺激著公眾敏感的神經。值得註意的是,網上跟帖留言者眾多,觀點交鋒,異常激烈。
  縱觀留言跟帖,大致有兩種聲音:一種是驚呼今天的大學生怎麼了?認為“大學生素質很是個問題,我們要反思問題出在哪?”而另一種聲音則認為不能怪學生,理由是“如果講得有意思,大家就不會睡覺了”,甚至認為“講座者已功成名就,臺下研究生多是為謀生計才不得已讀研”,等等云云。
  但不管怎麼說,作為最起碼的禮儀和尊重,睡覺的學生都應該感到汗顏,這不需要任何藉口。
  而我們也不能就此“一竿子打翻一船人”。在“反思”之前,還是看看該新聞配發的照片吧。從定格的畫面上看,確有不少學生“伏案而睡”,但仔細看看,照片“聚焦”之外的很多學生並沒有睡覺,而是註目著報告台。因此,我們可以判斷,近6000名研究生並沒有都“倒”下。相反,當天占多數的大學生實際上都還是在認真聽講或者至少沒在睡覺。
  有了這個基本事實,我們就真的不必大驚小怪。
  需要引起註意的是,現在,輿論場上有一種“把小事放大”的傾向,那就是厚古薄今、厚外薄中、厚老一輩薄新生代。只要年輕人發生一點事情,如不讓座、不扶跌倒的老人、不孝敬父母等等,就會有輿論驚呼“這一代人怎麼啦”?然後將矛頭引向我們的教育機制、社會環境,等等。其實,我們成年人也都是從年輕人走過來的,他們現在的“毛糙”我們也曾有過,甚至還遠不及他們今天的表現。
  今天的年輕人,儘管會有各種各樣的缺點,但毫無疑問也有著更多我們所不具備的優點,如涉獵廣泛、獨立思考、學習能力強、敢於標新立異甚至我行我素等等,這些優點需要我們的鼓勵和掌聲。對於他們的一些缺點,我們也沒有必要放大乃至舉著道德的大棒加以呵斥,未來終究是屬於他們的。
  值得註意的,倒是我們身邊已經習以為常的這樣一些畫面:各單位開會,臺上領導長篇累牘,下麵員工睡成一片;一些地方文山會海,“會油子”常占據後排座位只為打盹;一些地方兩會上,一些代表委員竟也能睡得東倒西歪……這與研究生們在聽講座時埋頭大睡何其相似!基於此,我們似乎沒有必要對年輕人打瞌睡過於大驚小怪。
  人們常說,家長和社會是孩子最好的學校。今天的大學生,也還是個大孩子,他們的一舉一動,都有我們的影子。從這一點來說,應該反思的不僅僅是學生。
  (原標題:院士講“倒”學生誰更該反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n25fnyfo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